四筆卷七
荊溪林下偶談語
論喪明與喪子
王闓運勤于教誨
黃周星唐詩快
姚文田論宋儒語
毛奇齡遺著
曾國藩八分書
習學記言刊本
馬慧裕集字詩
樂善堂賦集註
遼金紀事本末
琅五藏珍等三書
論公冶
論光緒甲午開釁緣起
日本愛護佛寺
全唐文紀事
明名臣言行錄
冊封琉球次數
梁彣致高澍然書
林典史祠
楊浚撰述
孟超然撰述
方貞觀病中詩
萇楚齋四筆卷七
廬江劉聲木十枝撰
荊溪林下偶談語
南宋吳子良《荊溪林下偶談》云:「水心與篔窗論文至夜半,曰:『四十年前,曾與呂丈說。』呂丈,東萊也。因問篔窗:『某文如何?』時案上置牡丹數瓶,篔窗曰:『譬如此牡丹花,他人只一種,先生能數十百種,蓋極文章之變者。』水心曰:『此安敢當。但譬之人家觴客,或雖金銀器照座,然不免出于假借。自家羅列僅甆缻盃,然却是自家物色。』水心蓋謂不蹈襲前人耳。甆瓦雖謙詞,不蹈襲則實語也。然蹈襲最難,必有異稟絕識,融會古今文字于胸中,而灑然自出一機軸方可。不然,則雖臨紙雕鏤,祗益為下耳。韓昌黎撰樊宗師墓誌,言其所著述至多,凡柒拾伍卷,又壹千肆拾餘篇,古未嘗有,而不蹈襲前人一言一句,又以為文從字順,則樊之文亦高矣。然今傳于世者僅數篇,皆艱澀幾不可句,則所謂文從字順者安在?此不可曉也。」云云。聲木謹案:《四庫全書提要》採錄此文于□□葉適《水心集》下,以子良本葉適弟子,編中多叙述其師作文之旨,篤實可取。竊意宋人詩話雖多,明人及國朝人業已搜刻于各種業書中,有多至數本者。此編品評詩文,尤不苟作,獨惜僅有寶顏堂祕笈本,又不知何以有姓無名。卷末拙修居士郁嘉慶跋謂:「昔分為捌卷,今作肆卷。」云云。是卷數復有改併。此編卷壹叁拾壹條,卷二叁拾條,卷三叁拾條,卷四貳拾柒條,不知於原本有無去取,以無他本可校。明人刻書,但憑一己之愛憎,隨意去取,實為惡陋,誠如《四庫全書提要》所云,雖有傳刻之功,不敵竄亂之罪也。
論喪明與喪子
後人以喪子為喪明,雖出自《檀弓》,細玩《檀弓》原文,喪子是一事,喪明又是一事。曾子弔其喪明,非弔其喪子,哭其喪明,非哭其喪子。曾子怒曰:「喪爾子喪爾明,爾罪三也。」「喪子」「喪明」並稱,是當時原非以喪明代喪子之辭。至子夏投其杖而拜曰:「吾過矣,吾過矣,吾離羣而索居,亦已久矣。」云云。意謂一人獨居久,未獲師友之益,致使喪親而未喪明,喪子而喪明,是殺於其親而隆於其子,故謝過服罪不遑。是在當時原以為非禮,而後人竟用為代名詞,此雖小事,失聖賢當日責難原意矣。
王闓運勤于教誨
湘潭楊重子□□鈞戒畏云:「王湘綺先生謂余姐曰:『我書不佳,實為汝君姑所誤。每一臨帖,必在旁痛詆,於是忿而中輟。』」且曰:「凡人只可獎勵,以促其進取,不可過拂其意。余嘗見有呈詩於先生者,其詞之醜陋,實等於七字唱,而湘綺必為改竄。余問曰:『此實太不成話,先生何必費力?』湘綺云:『人有好學之心,即有誘之之責。若因其醜陋而却之,人之興致已絕,不但不求長進,即醜陋之詞,亦不肯為矣。』其獎勵後進之心,誠不可及。」云云。語見《草堂之靈》。聲木謹案:□□全書十六卷,其中推崇湘潭王壬秋太史闓運,不遺餘力。雖持論不無稍過,然尊師重道,較之蔑絕倫常,目無尊卑長幼者,固不可同日而語也。予雖未執贄於太史,謀食長沙及寓居上海時,固屢見之。覺其和平近人,有問必答,故以教導獎勵為己任者,宜其歷主尊經、船山等書院講席,士論洽然。其撰述已見《業書目錄彙編》外,仍有《穀梁申義》一卷、《墨子註》七十一卷、《墨子註》二卷、《附錄》一卷、《鶡冠註》一卷、《湘軍志》十六卷、《湘綺樓文集》八卷、《詩集》十四卷、《詩別集》三卷、《詞鈔》一卷、《箋啟》八卷、《八代詩選》廿卷、《唐詩選》十三卷、《絕妙好詞三編》三卷,癸亥冬初,長沙校刊彙印本,予已錄入《萇楚齋書目》及《再續補彙刻書目》中。又見其子代功所撰《湘綺樓年譜》六卷中。
黃周星唐詩快
上元黃九烟進士周星,編《唐詩快》四卷,岑山程丹問□□洪較訂,□□□□□□□原刊圈點評註本。卷一為《驚天集》,錄四言[古]壹首、五言古壹首、七言古拾首、長短句伍首、五言律壹首、五言絕句壹首、七言絕句叁首。卷二為《泣鬼集》,錄五言古拾陸首、七言古玖首、長短句肆首。卷三為《泣鬼集二》,錄五言律貳拾伍首、五言排律壹首、七言律拾壹首、五言絕句拾首、七言絕句叁拾柒首。卷四為《移人集》,錄五言古柒拾捌首。其自序中有云:「移人則人快,驚天則天快,泣鬼則鬼亦快。而且人快則移人者尤快,天快則驚天者尤快,鬼快則泣鬼者尤快。」云云。聲木謹案:進士為上元縣人,書中著籍鍾山,刊本又無年月,皆明季山人派刊書陋習,不可為訓。進士中崇禎庚辰進士,明亡不仕,變姓名曰黃人。平日惟喜食鍋底焦飯,人稱為鍋巴老爹,欣然受之。年七十卒,自投於水。高節畸行,震於一時。据序文中所云,其立論怪謬,不出竟陵、公安之習。明季流毒,衍至國初,禍猶未已。其自序又云「總名《詩貫》」,又云「先成《唐詩快》十六卷」,云云,此書蓋又(唐詩快)[《詩貫》]簡本。然此等選本,實為詩中魔障,以不傳為愈。其人足重,其書不足重也。
姚文田論宋儒語
歸安姚文僖公文田《宋諸儒論》中有云:「三代以上,其道皆本堯舜,得孔孟氏而明。三代以下,其道皆本孔孟,得宋諸儒而傳。五代以後,人道不至陵夷者,宋諸儒之力。至其著述之書,豈得遂無一誤,然文字小差,漢唐先儒亦多有之,未足以為詬病。」云云。語見《邃雅堂集》。聲木謹案:文僖生於嘉道間,學問淵博,撰述等身,平日亦喜談考据。尊漢儒,尤尊宋儒,為當時學人所未有。其持論平允確鑿,足以箝制所謂漢學家之口舌,可謂要言不煩矣。
毛奇齡遺著
蕭山毛西河太史奇齡,撰《西河合集》□□□種,共□百□□□卷,目錄已見《彙刊書目》及《叢書舉要》各書目中。太史於八十五歲時,復撰有《四書正事括略》七卷、《附錄》一卷,凡壹百陸拾玖條。其書實為其門人東陽王虎文□□崇炳,及其從子克有孝廉文輝、嗣子述齋孝廉遠宗等,編輯太史《大學證文》等說經書貳拾種,摘《四書》中事理可刊正者,而置說理於有待,曰理灝不勝舉,且是否可各執,惟事有一是而無兩可,因而刊之,曰《正名》、《正文》、《正禮制》、《正故實》,而統曰《正事》。合五卷,後續增至七卷。卷六補貳拾肆條,卷七補叁拾條,附錄拾伍條。本刊在《西河合集》中,版本格式大小,與原書絲毫無異。不知何以此書久為亡佚。道光己亥九月,蕭山沈□□□□豫蛾術堂重為刊行,前有□□序云:「而《括略》一編,成於先生八十有五,晚年手筆簡當精審,尤為當代所必讀之書。前年書賈至,視若拱璧,予質衣購之。徧訪郡縣藏書家,此版早經蔑(沫)[默]。」云云。聲木謹案:太史復編有《唐七律選》四卷、《唐人試帖》四卷,康熙□□□□□刊本,亦曾未見諸家著錄,已見予《□筆》卷□。太史學問淹通,撰述宏富,在國朝自不能不推為大家。惟其生平撰述,專與宋儒相詰難,實屬瑜不掩瑕,讀者宜分別觀之。而□□序文中又云:「願讀是書者平其心,和氣其。倘慢易前賢,鬨然佐鬥,此又非先生垂示來哲之苦心,而不善讀是書者也。」云云。其言婉而多諷。据□□重刊自序,益見此書傳本之罕矣。
曾國藩八分書
湘鄉曾文正公國藩,當時不特以勛業高天下,其詩、古文辭、書法,亦生平自負高人一等,惟篆書世不多見。長洲朱仲我孝廉孔彰《題江南曾文正公祠百詠》自註中,僅見其一,咤為見所未見。聲木得見□□已載入《萇楚齋[隨]筆》卷[九]中。頃又見新化鄒資山□□倜所撰《雅雪園詩鈔》六卷,卷內襯頁當中刊「雅雪園詩鈔」八分書五字,下列「曾國藩題」四字,後刊「同治八年秋月新化鄒氏再刊」十二字,二行各六字,是文正當時兼精篆隸,世人從無有知之及見於著錄者,八分書則尤未見也,余故記之於此。
習學記言刊本
南宋永嘉葉忠定公適,撰《習學記言序目》五十卷,雖收入《四庫》,世間絕少傳本。光緒十年十二月,瑞安黃漱蘭侍郎體芳江陰學院刊本,侍郎序文中首云:「吾師孫太僕先生最服膺於鄉先正水心葉公,體芳昔在左右,或語及經濟文章,必為言水心。水心《文集》、《別集》,先生既先後刊之,其《習學記言》五十卷,亦頗已散失,而先生及體芳處各有繕本,則以此事屬之於體芳。比體芳視學江蘇,欲刊是書,謀得他本校之,舛謬尤甚。乃求觀先生藏本,具皆先生所自校,毛髮差失,無不辨者。於是體芳更循讀一過,以光緒十年五月付刊,十二月刊成。」云云。聲木謹案:此書後歸入《永嘉叢書》中,蓋侍郎刊成後,以其板片歸諸孫氏,以完太僕未竟之志,可謂佳子弟矣。戊辰十二月,永嘉黃溯初□□□□編輯《敬鄉樓叢書》,排印袖珍本,其第一集亦刊有是書。書中標目為《習學記言序目》六字,《四庫全書提要》及後人著錄皆削去「序目」二字,殊不可解。忠定為永嘉學派鉅子,其學問大抵熟於史事,偏重事功,不以義理之說為然。蓋因南宋當時上下疲弱,萎靡苟且,偷安旦夕,往往務為新奇峭刻憤激言論,不惜大聲疾呼,以冀發聾振聵。在當時誠為救時良藥,然時異境遷,亦不能無流弊,是在後人慎用之,斯為善學柳下惠也。
馬慧裕集字詩
三韓馬朗山中丞慧裕,□□□□進士,後官至河南巡撫。生平最喜臨池,尤嗜王右軍《蘭亭序》、《洛神賦十三行》、《聖教序》(四)[三]種。嘗集《聖教序》字為五言律二卷、七言律二卷,復集其字為聯語二卷、續集聯語一卷。集《禊帖》字聯語一卷,續集字聯一卷。又續集《蘭亭》字聯一卷、《聖教》字聯一卷,集《洛神十三行》字聯一卷。嘉慶庚申七月,貽穀堂摹刻行書手蹟本。聲木謹案:中丞書法右軍,深入晉人之室,其篤好專一,用志不分如此。雖文人游戲,原無不可,然疲精敝神於此,終屬勞而寡要,決難傳世行遠。然於歷代文學中,洵屬創格矣。
樂善堂賦集註
高宗純皇帝御製《樂善堂文初集》三十卷、《二集》四十四卷、《詩初集》四十八卷、《二集》一百卷、《三集》一百十二卷、《四集》一百十二卷,乾隆二十三年,協辦大學士蔣溥等奉勅重編《樂善堂全集》定本三十卷,皆頒示海內,詞林藝圃,弦誦相聞。乾隆五年七月,華亭縣學生員姚培謙專取御製文集中賦四卷網羅搜討,詳加箋釋,於乾隆五年七月,自刊寫字本。聲木謹案:歷代帝王御製詩文集者已屬罕見,從未有草茅下士服膺誦習,出於至誠,更加以箋釋,洵足見我朝歷代文治之隆。帝王製作,足以與文士爭短長,非天縱生知,懋勤學問,焉能有此。
遼金紀事本末
萍鄉李□□舍人有棠,官峽江縣訓導,編輯《遼史紀事本末》四十卷、《首》《末》二卷、《金史紀事本末》五十二卷、《首》《末》二卷。光緒廿九年十月,江西學政錢塘吳絅齋侍讀士鑑為之進呈御覽,奉旨賞給內閣中書銜,亦可謂儒臣稽古之榮。二書於光緒癸卯仲冬,其仲兄薌園方伯有棻栘鄂樓為之刊行。聲木謹案:《遼》《金》二史,較之他史尤為繁雜,採摭未廣,譯語多岐,誠有如侍讀原奏所云。舍人原書原有《首》《末》二卷,《卷末》為引用書目,尤可備考核之用。近見上海石印本去其《卷末》一卷,實為繆妄。
琅五藏珍等三書
崇川孫呂溪□□翔,編輯南通州國朝詩,成《琅五藏珍》八卷,錄詩貳百貳拾叁家。乾隆五十九年三月,城西壺田小墅自刊圈點本,上仍有眉批。鎮洋汪靜崖□□學金,編輯《婁東詩派》廿八卷、《目錄》一卷。自宋代至國朝乾隆六十年,錄詩伍百家,鑒別固精審,搜羅亦宏富。嘉慶甲子四月,詩志齋自刊本。前有例略四頁,叙明編輯宗旨。順德溫謙山□□汝能,編《粵東詩海》一百卷、《總目》一卷、《補遺》六卷,嘉慶庚午孟冬,男若璣、若瑊聽松閣校刊本。所錄約千餘家,七閱寒暑始成,續編則專錄生存人。體例固不紊,搜羅亦極為繁富,自名為《海》,或亦無忝。据序所云,仍有《文海》□□卷,雖已刊,則未之見。三書皆總集佳本,甚為罕見,故彙錄於此,以供後人考核。
論公冶
《春秋》襄公二十九年,《左氏傳》云:「五月,公至自楚。公冶致其邑於季氏而終不入焉,曰:『欺其君,何必使余。』季孫見之,則言季氏如他日,不見,則終不言季氏。及疾,聚其臣曰:『我死,必無以冕服斂,非德賞也,且無使季氏葬我。』」云云。聲木謹案:公冶為季武子屬邑大夫,潔身自愛,因季武子有背叛襄公之一端,即毅然拒絕不入其門,此等胸臆,非智仁勇三者俱備,決不能為。雖屬家臣,不失事君之禮,而待季氏,亦仍如舊觀。其言行真堪垂教後世,為不幸誤入權門者取法。《隨園詩話》亦謂:「設不幸為權門所羅致,為之花木,不過供其玩賞而已。萬不可為之鷹犬,搏擊他人。」斯言亦佳。然君子見幾而作,不俟終日,何如見幾早去之為愈也。
論光緒甲午開釁緣起
廣雅相國《又讀盛伯熙集》云:「密國文詞冠北燕,西亭博雅萬珠船。不知有意還無意,遺稿曾無奏一篇。」當時朝官略分南北兩派,稍前一輩,若廣雅、幼樵諸人,高陽主之,稍後一輩,若伯熙、可莊諸人,常熟主之。此詩指伯熙一摺推翻軍機,朝局一變也,云云。語見侯官陳衍《石遺室詩話》。聲木謹案:朝政每多黨派,在君子與小人之分,君子與君子為朋則治,小人與小人為朋則亂,歷朝皆不能免,亦不獨晚近為然。光緒中葉,則確為常熟翁文恭公同龢秉政,志在延攬博雅人材,以資佐理,意非不善,惜非其時。是以庚寅殿試,俗稱為狀、榜、探者,為張謇、文廷式、李盛鐸三人,皆文恭平日所最賞識者。甲午以前,孝欽顯皇后與德宗景皇帝意見甚深,德宗景皇帝困於孝欽顯皇后尊嚴之下,久思出人頭地。迨至甲午□月,與日本[構]怨,德宗景皇帝意欲耀武國外,憑陵母后,輕視日本,頗欲滅此而後朝食。時常熟秉政,誤入殿撰之言,亦謂日本不足平,迎合上意,極力主戰,後來不克以功名終,未嘗不由於此。富順宋芸子太史育仁《哀怨集》自註云:「甲午之役,合肥為朝士所排。常熟密查,覆奏其心無他,乃以大學士入閣辦事。余自使間歸,見常熟,不禁傷瘁,嘆曰:『棟折榱崩。』言未既,常熟曰:『我執其咎。』」云云。是文恭亦以甲午戰事自承,不委過於人。實則光緒八年六月,外舅同邑吳武壯公長慶,率登州駐防之師,以援高麗,即先文莊公當年勦平粵捻時親兵五營,後號「慶」字軍者。事平後,將佐老兵,仍有從先文莊公入蜀者。甲午戰事初起,尚有謂必勝日本,可操左券。殿撰當年從武壯入鮮,其誤亦同於老兵,不知彼一時、此一時。日本崛起東方,國勢寖盛,幾欲凌駕歐美,執亞洲牛耳,有一日千里之勢,固非光緒八年見聞所能囿。惜殿撰未諭此旨,以致喪師辱國,國勢不振,深為可惜。信乎知人則哲,能官人之難也。文恭罷官家居後,德宗景皇帝,於光緒戊戌,採□□黃□□宮允思永之奏,開辦昭信股票。文恭報效銀□□兩,蘇撫為之專摺奏聞,原冀可以邀恩,乃竟奉硃批,撥歸贓罰庫。及□□□月,卒於珂里,蘇撫不敢歷叙其生平,只奏明於某日卒而已。摺上,慈聖怒猶未息,草野傳聞,猶有如此死了,便宜了他之諭,蓋孝欽顯皇后深惡其為德宗景皇帝黨也。
日本愛護佛寺
辛未三月□□日,《時報》轉載□□呂碧城女士譯登日本保護佛寺之法律云:「日本每當春季,三島櫻花絢麗如海,各國游人麕集,而游者雅興遄發,恆喜題寫姓名,以誌鴻雪之緣,或嗤為疥壁惡習,然向例在所不禁。頃見《紐約先鋒報》,謂日本新頒法律,自本年四月一日起,凡有題寫姓名,或任何毫末之污損於佛寺者,治以褻瀆神聖之罪。不論何國之人,一律逮捕入獄,受有期之徒刑,兼罰充苦工。如修造馬路,搬運木料,碎擊石子等艱重工作。雖富貴人,不能免也。現日文及西文之告示,已遍黏貼各佛寺,以免游客誤蹈刑章,自取其辱。但游人或疏忽,不看告示,記者特為揭登於報紙,亦方便之道。且吾國社會,近有一部分人士,鼓吹破除迷信,一若推翻佛教,國即能強者。請看日本,固強國也,其對佛教之態度,果何如乎。」云云。聲木謹案:題字題詩於佛寺素壁上,最為文人惡習。無為方孝廉,因題詩於燕子磯唐李供奉樓壁,見譏於僧侶,予已錄入《[三]筆》卷[六]。日本國至著為法律,愛護佛教,清潔寺院,洵屬卓見。佛教不似天主耶穌,教人不祀父母祖宗以從之,相傳數千年,與儒教本可並行不悖。若謂迷信,是謂凡人故後,即毫無知覺,此與天主耶穌教所言何異。即令確無見聞知覺,亦豈為人子孫所敢言,所忍言。古人慎終追遠,民德歸厚,祭如在,祭神如神在,何等哀慕懇切。本至誠至孝之思,為荐新荐熟之敬,又家必有廟,廟必有主,即庶人亦必祭於寢,務使人人觸目驚心,如見祖宗父母之同處一室,莫敢或忘。而禴祠蒸嘗,四時之祭,自天子以至於庶人,皆必按時舉行,無敢或怠,所以綿孝思於無已也。三代聖時,雖無佛之名,而奉事鬼神之虔敬,見於《左傳》等書至多,何礙於三代聖王郅治之隆。如必欲毀除佛教,謂為迷信,則聖王神道設教,神為民之依等語,皆宜削去,以免後人迷信。神既不必信,則祖宗父母故後,即俗所謂「死了」二字以當之,既無來享之禮,自無祭奠之煩,空留木主,作為何用,誠不如奉西教者燒燬之為愈也。而天主、耶穌二教,亦能如佛教禁絕於天下乎?吾知其不能也。非特不能,且毀除佛教以助之興矣。
全唐文紀事
嘉慶□□年,□詔編《全唐文》□□卷,嘉興陳□□太史鴻墀,以翰林院編修為總纂官,因於彙萃之餘,加以考證,錄於別紙,積成壹百貳拾貳卷、徵引書目一卷,名曰《全唐文紀事》,以配宋計有功《唐詩紀事》,嘗欲進呈而未果。太史歿後叁拾餘年,其季子子因□□□□官於粵東,寶藏當日繕寫原本。同治十二年八月,巴陵方柳橋太守功惠出資寫刊,仍以原本歸之子因□□云云。語見卷首門人番禺陳蘭甫京卿澧序文中。聲木謹案:太史此書,徵引書目,至伍百捌拾餘種之多,網羅宏富,用能鑒別精審,為論文之大觀。非太守好義寫刊,世間幾不知有此書矣。据京卿序文中,太史復撰有《全唐文年表》□卷,及《全唐文補遺》□卷,惜皆未成書云云。光緒年間,歸安陸剛甫觀察心源,編輯《全唐文拾遺》八十卷、《續》十六卷,刊入《潛園全集》中。編內錄及山經地志及石刻,網羅賅備,恐後來居上矣。
明名臣言行錄
崑山徐季重□□開仕,於國初年間,撰《明名臣言行錄》玖拾伍卷、總目壹卷,康熙辛酉孟春自刊本。前有南昌遺民彭躬葊處士士望序稱:「季重家世通顯,多藏書,備當代之文獻。且高尚不仕,銳意纂述,其用力於此者,亦既專且久矣。」云云。聲木謹案:彭先生自稱南昌遺民,大可為後人取法。徐先生此書刊本甚稀,復在國朝禁書中,甚為罕見。予已另節序文中語,錄入《藏書紀事詩補遺》中矣。
冊封琉球次數
我朝冊封疏球中山國王,共計捌次。順治十一年,冊封王尚質。康熙二十二年,冊封王尚貞,五十八年,冊封王尚敬。乾隆二十一年,冊封王尚穆。嘉慶五年,冊封王尚溫。嘉慶十三年,冊封王尚灝,並追封王尚成。道光十八年,冊封王尚育。同治五年,冊封王尚泰。語見乾隆廿二年十二月,翰林院侍講周□□□□煌《琉球國志略》、福州趙又銘觀察新《續琉球國志略》。聲木謹案:周書採輯頗詳,編纂有法,非苟作者。書共十六卷,卷首一卷,曾進呈御覽,武英殿聚珍版為之排印,無他刊本。趙編《續志略》二卷,刊入《還硯齋全集》中,光緒壬午,桂秋黃樓家刊本。體例雖如前編,而採輯揜陋,無可考證。
梁彣致高澍然書
將樂梁月山茂才彣,與光澤高雨農舍人澍然書云:「兄以學文學道為二而一,而歸於有所自得,其說善矣。然以學文自居,而以學道為諱,則未免惑於流俗之見,岐文與道而二之也。夫以道難明,古來大賢,猶必深造,然後有得,故有孳孳學道而道不明者,未有不學道而道能實有諸己也。學道而專有事於文,則道何由根諸中而心與之一?使道氣果自充盈歟?抑以昌黎韓子因學文而見道,以是為法而自信歟?彣觀韓子之言為文也,取於心而注於手,汩汩然來,浩乎其沛然,言之短長與聲之高下皆宜者,非其所自得乎。其所以至是者,曰由氣盛,且曰:『氣,水也。言,浮物也。』其所謂氣先文而有,即孟子所養之氣是也,學道之效也。豈若今人專求諸篇章句字,與夫機趣意味,筆力骨格之間耶。其始之養是氣也,不望於速成,不誘於勢利,非三代兩漢之書不敢觀,非聖人之志不敢存,行之乎仁義之途,游之乎《詩》《書》之源,以養其根,加其膏,而後本深末茂,發為文章,自然造道親切,盈而有餘,(一)言約而不失一辭。然則韓子之文之不可及者,正以學道功深,精實純粹之理充溢其中,所以閎中肆外,光輝發越而不可掩也。故或問韓子:『為文宜何師?』必答曰:『師古聖賢人。』『如何師古聖賢人?』必答曰:『師其意,不師其辭。』又曰:『愈所能言者,皆古之道。』又曰:『愈之所志於古者,不惟其辭之好,好其道焉爾。』韓子曷嘗不學道,因學文而見道,此後人意忖之言耳。兄學韓之文,宜學韓之所以為文。乃學文而諱言學道,謂古文近道,服習之久,得其氣味之美,以為文自有道氣,而足以載乎道。如是云云,果得韓之所以養氣者,為之根柢歟?抑所謂道氣,文成而後見之歟?如前之云,信乎善矣,如後之云,古人所謂載道者,或不近是也。韓子云:『志乎古,必遺乎今。』如必諱言學道,得無畏乎人之非笑,而以為非笑,猶有人之見存歟?君子之務為實學,由乎道也。其孳孳深造不已者,非苟避毀就譽,得熙熙攘攘輩稱之許之,以希名於世也。蓋求去疵全淳,積義理於中,以化其氣質之私耳。如果施諸人倫日用間,內無偏辟回曲之慚,外之百體四肢,皆由順正而無悖於道。彼同流合污之口,忌訕百端,譬如落葉飄風之過耳,何足介懷,又何能撼其亭亭卓立之概耶。以兄之才之學,果能挺然於世俗之上,勇往直前,追韓子之所以學道者而學文,則昔得其門而升堂者,今且入室,周其奧窔,寢饋其中,而以身為昌黎矣,何必向昌黎口頭討氣息生活耶。」云云。語見《近思齋書牘》中。聲木謹案:茂才篤志潛學,生平最服膺朱子,是篇論養氣學文,亦頗有見到語。茂才尚撰有《四書題說》二卷、《正念齋語》二卷、《近思齋答問》一卷、《書牘》一卷、《雜著》一卷。建州丁汝恭編為《月山遺書》,道光戊申孟春,貳堂樂集貲刊本,予已錄入《再續補彙刻書目》中。
林典史祠
德清俞蔭甫太史樾《春在堂隨筆》云:「孤山新建林公祠,祠後即其墓。林公名汝霖,字小巖,閩之侯官人,為仁和縣典史。庚申之變,其母先縊,其女兄、妻女從之。公朝服坐堂,戕於粵賊,賊退後得其屍,面好如生。好事者收其全家之骸骨,葬於孤山,因其與和靖先生同姓也。公妻周氏,與余家有葭莩之戚,其幼時屢見之,不意其克成大節,為湖山生色也。余在詁經精舍,曾以孤山林公祠碑名題,袁君建犖銘曰:『蔣侯鍾阜,閻尹江南,同為縣尉,得公而三。』斯言允矣。」又云:「林公之歿也,其父率諸孫匿於獄,賊退乃出,收其全家之屍,即典史署中,掘地而瘞之。將徐謀遷葬,而杭城再陷於賊,父亦旋死,遂無知者。及亂定,偶治地而得其屍,面如生。一舊役識之,曰林公也。於是改葬於孤山,至今祠墓巋然矣。然其舊瘞之處,全家骸骨,容或掇拾未盡。吳康甫大令攝仁和尉,乃就其地立石識之,並建祠而肖其象,朝衣危坐,手一巨觥,蓋其授命時情狀如此。又訪有張秀寶者,林公之義女,為賊所殺,分其屍為七。至今署中,時見靈異。因為請旌,附祀於祠中。」云云。聲木謹案:林典史專祠修成,奉主入祠,先文莊公適任浙撫,官紳等請署以祠聯。當時允之,後以艱於措詞,未能寫付。後十餘年,罷居林下,偶思得之。文云:「君不見,赫赫太師,長跪岳武穆墓下;人誰信,區區典史,埋魂林和靖墳邊。」云云。並諭謂:「他日子孫有宦於浙者,務為記得,製為木聯,送至祠中懸掛,以償夙諾。」云云。慨自宣統辛亥,我朝易社為屋,凡百政教,無不更改,勦平粵捻匪及殉難之專祠,幾於無一不遭毀棄,林典史專祠,想亦在沒收之列。先文莊公當日雖言之如此,子孫竟不克如命,聲木姑識之於此。
楊浚撰述
侯官楊雪滄觀察浚學問淵雅,撰述宏富,所撰《冠悔堂全集》□種,光緒壬辰季秋,其五子幼雪□□車隹等校刊本。中有《詩鈔》八卷、《文鈔》□卷、《駢體文鈔》六卷、《賦鈔》四卷、《聯語》三卷、《附錄》一卷、《易義針度補》八卷、《小演雅》一卷、《續錄》一卷、《別錄》一卷、《島居隨錄》五卷、《續錄》□卷、《三錄》□卷、《湄川志略》□卷、《金筴颺言》□卷、《閩南唐賦》□卷、《閏竹居》□□卷,予已錄入《再續補彙刻書目》中。聲木謹案:凡人籍貫只有一縣,即撰書刊集,卷端亦以一縣著明,獨觀察刊集,卷端以「侯官」「晉江」分行排列,從未見他人有此。自我作古,實所未喻。觀察又雅好圖書、書畫、金石,搜羅甚備,研究頗精。復殫心經世之術,曾入通州徐清惠公宗幹、湘陰左文襄公宗棠幕,於秦隴閒,馳驅萬里,復自嘉峪關,循河套,歷沙漠,度雁門,以入居庸,塞行數千里。晚年頗耽禪悅,並有佛經諸刻。在咸同閒,主東南壇坫,亦垂肆拾年。予亦錄入《藏書紀事詩補遺》及《國朝金石學錄》中,復記其大略於此。
孟超然撰述
閩縣孟瓶葊考功超然年甫四十,自四川學政任滿,以親老告歸,可謂孝思不匱,急流勇退者。本省巡撫[海寧]徐兩峯中丞嗣曾,延主鼇峯書院,以寬待士。與子弟談經校藝,人材輩出。語見《鼇峯書院志》。其學問文章,頗為後人所稱述。撰述俗稱《孟氏八種》,予得見嘉慶廿年暮春,其弟子閩縣陳恭甫太史壽祺、□□馮□□太史縉等校刊《亦園亭全集》,實拾貳種。內計《焚香錄》壹卷、《求復錄》壹卷、《晚聞錄》壹卷、《家誡錄》貳卷、《廣愛錄》壹卷、《瓜棚避暑錄》貳卷、《城是錄》壹卷、《喪禮輯略》壹卷,以上即俗名《孟氏八錄》,仍有《瓶葊居士詩鈔》捌卷、《文鈔》肆卷、《使粵日記》貳卷、《使蜀日記》伍卷。特記目錄於此,以供後人考核。
方貞觀病中詩
「可憐一病身如葉,扶上雕鞍馬不知」,此桐城方南塘□□貞觀病中作詩也。《隨園詩話》誤錄為某公子作,上句又訛為「可憐病體輕於燕」,云云,可謂岐中有岐矣。